取自Management Today 五月號
編輯:何珮琪
供應鏈管理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變得日益複雜了。在2006年五月管理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針對美國151位供應鏈經理人做的調查發現,凡是年營收高於十億美金的公司,四分之三都承認供應鏈是他們過去五年內最挫折的問題。而其中半數的狀況都造成利潤損失,並且有三分之一的問題需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去恢復。
雖然大部分公司最終都可以解決問題,Accenture的顧問漢尼芬(Gary Hanifen)指出,問題其實是來自於疏於計算風險。與其做出治標性的策略像是騰出多餘庫存空間、多一個選擇性的供應商,其實都很昂貴,因此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充分分享資訊」。他表示,只要讓供應商了解你的製造流程,讓他們來和你同步就行了。因為資訊遠比庫存要便宜多了。
資訊的充分分享是任何有效率的供應鏈的基礎,因此供需兩方都要主動提供。以基本的產品資料為例,這些資料常常不是欠缺,就是過時,或者在供應商、物流和零售商之間都不一樣,這會讓供應鏈中的每個人都更辛苦,也拖延了反應變化的速度。假設家樂氏改變了玉米片的包裝尺寸,超市就需要第一時間知道,好重新安排放置的貨架,換算成成千上萬種貨品,就可想見供應鏈的挑戰性。
使用電子資料庫是一種解決方案,可以自動更新供應商的資訊到零售商。目前企業使用的供應鏈資料庫就有四十餘種,幸而拜非營利組織GS1之賜,讓這些工作流程標準化,這些個別的資料庫才可以和全球資料整合網絡(Global Data Synchronisation Network, GDSN)同步。
GDSN是一種標準化的全球網絡,可以讓操作性資料小到個別貨品的資料標準化,因此可以從製造端隨時分享和更新。雀巢和寶鹼(P&G)這兩家巨頭都採用1Sync(一種美規的資料庫)在2006年十二月就開始使用GDSN來和德國最大的零售商Metro Group分享操作資訊。這就是一個巨大的突破,象徵GDSN將很快會真正成為國際性的網絡。
資訊的統一才是王道
在物流過程中,RFID標籤的大量使用也加速了標準化的過程,因此還發展出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資訊流通用的標準國際電子產品碼(EPC)。
但是理特(Arthur D Little)管理顧問公司的經理凱特(Philip Kyte)指出,因為RFID標籤多半使用在棧板和容器層級,加上標籤本身仍舊昂貴,因此在許多情況RFID都不能細探到個別貨品的層級,可說只對供應商有較大好處。此外,技術上,RFID的準確性,技術裝備上和現行供應技術(對電波)的干擾,都還沒獲得解決。RFID也還不是國際標準。
有些消費者組織也擔心RFID會帶來刺探隱私的問題,因為它會自動追蹤每一件貨品的流動。但這些憂慮其實都還為時過早。
凱捷(Capgemini)管理顧問公司的專家費許華特(S. Freshwater)指出,在串聯供應鏈上,PC市場中Dell是最佳範例,而寶鹼則是消費產品(CPG)中的領導者,但是只有六成企業已經協調好內部流程,更不用說和市場或供應商協調。他指出,資訊的整齊迅速就會是一種競爭優勢,因為市場已經向東移動,愈早讓資訊整合度國際化愈好。
跨國智庫全球商業計劃(Global Commerce Initiative, GCI)近期做了一份報告(可在網站www.gci-net.org上免費得到),預見了2016年的零售環境,其中home-direct(宅配)模式將會更為盛行,逛商店反而成為一件大事。
消費個人化將會成為趨勢
為了更貼近消費者,如Amazon這樣的網路商店系統都會自動比對消費者先前的消費模式,進而提出採購建議。因此消費者是被說服著去提供他們的品味和健康情況(如是否過敏),來換取個人化的服務。GCI報告中就指出,未來個人隱私、信任等,也會成為重要議題。
報告中預測,未來我們會看到新的物流公司受多家零售商之託來特別服務特定的區域,不像今天超市還有個別的貨車。所以消費者無論是送乾洗或買雜貨,都只要對單一物流窗口就行了。
未來,企業可能就要有許多不同的供應鏈來因應不同的產品。無論如何,拹同合作是讓供應鏈順暢的必要條件。甚至企業還可能會面對各式各樣問題,(如社會責任(CSR)的:你的供應商有沒有聘用童工?)總之,掌握愈多資訊,就愈能解決這些問題。
2007年12月18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