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

從美國電信業發展看電信市場

刊於2007 十二月資策會Intelligent Times雜誌, 以及Seednet Express 23, 據說曾被IT 哈比人威脅退稿, 讓我不得用真名示人, sigh! 希望我有自己的雜誌時不要變成一個narrow-minded person.

文:何珮琪

前言:
曾經瀕臨破產的美國電信業,曾經一窩蜂成立新業者,狂熱建置光纜,但在網路泡沫期間,造成史無前例的大蕭條,六、七百家大小電信業者倒閉。然而,預期需要十年才能恢復元氣的重大挫敗,短短數年間就起死回生,關鍵就是眾多寬頻應用的出現。

內文:
電信業,會不會成為未來五到十年的熱門投資產業?很有可能。
台灣正在邁入「光世代」,用戶似乎才剛習慣使用高速率的寬頻,就要思考如何應用光纖的超高寬頻速率。光纖是一種以玻璃芯作傳輸介質的電纜,以LED為光源,以光波來傳輸,再轉變為電信訊號予以解碼,光纖的速率可以比傳統銅質電纜的ADSL快上百倍到千倍!不用再計較什麼8M、12M上網速率,目前的光纖就可以達到25M~100Mb。看似遠遠走在使用者需求之前,其實台灣光纖建置已經落後歐、美、日、韓一大步。但是從網路歷史我們學到,新科技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在光纖建設上領先台灣十年的美國電信業,大起大落的戲劇化過程,正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從1996電信法談起
北美是全球最大的電信市場,美國電信市場開放多年,各項業務都早已民營化,並且還是百家爭鳴。這要溯源並歸功於1996年二月由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通過的「新版電信法」(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這項被喻為「二十一世紀的資訊高速公路藍圖」的電信法,其一主要是解除了電信法規的管制,取消各種型態跨業經營的法令限制,將電信市場徹底開放。如允許長途電話業者進入區域電話市場(自建網路或轉售)、允許市內電話業者進入長途電話市場、允許電話業者進入有線電視市場、以及允許有線電視業者進入市內電話市場等。其二就是要求incumbent carrier(既有業者,也就是老電信公司)必須出租線路給區域性競爭電信業者(CLEC, Competitive Local Exchange Carrier),並且以成本計價。
因此,在1996年後美國出現了許多的CLEC,到1999年達到158家。這些CLEC,可說是全美的網路基礎建置的重要推手,2000年前約有22%的光纖佈建(fiber deployment)都是由CLEC所貢獻,因為銅纜(ADSL)的維護費用高,因此CLEC紛紛以先進的光纖來搶進市場,以接取銅纜的方式大幅降低了固網費率,也加速推動了美國網路應用的進步,勞苦功高。
在1998年,恭逢網路盛況,美國投資者過度樂觀地高估市場上對寬頻技術的預期需求,因此,眾多CLEC近乎信仰、狂熱地鋪設光纖網路,甚至狂熱到誓言在美國廣渺的荒野、中西部鋪設成連線。自1998年到2001年間,全球光纜的鋪設率激增了五倍,業者上山下海鋪設管路本以創造出過剩的傳輸管路,同時傳輸速度也以百倍激增,但是,需求量卻只增加了3倍。因此,當2000年網路泡沫開始浮現之後,後果就開始浮現。
自2000年開始,對市場形勢的嚴重誤判,讓美國電信業遭遇了可說是自「大蕭條」以來最慘重的失敗。在這供需市場上,供過於求的結果是價格重挫到原本的一半,完全來不及填補投資設備的大黑洞。自2001年開始,Winstar和360Networks電信公司宣告破產,七月間World-Com(世界通訊)發生數十億美元會計弊案的倒閉案,更創下史上最大破產案,之後便彷彿產生骨牌效應,在3年之間,共有655間大大小小的美國電信公司關門大吉。並且,一家牽連數家,包括頻寬供應商、電信業者、設備廠商如思科等所有相關業者也都引發財務困難的連鎖效應。
電信產業龍頭AT&T,曾經是全球最大的電信業巨擘,也在苦撐不下之後,在2000年一分為四,將貝爾電話實驗室、行動電信、有線電視、長途電話等業務一一分割出去,電信業以裁員數十萬人收場。連帶的,當初眾多一窩蜂看好投資電信產業的投資業者,都應聲倒地宣告破產。
只是,自由市場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推手,實在無法就短短數年的發展來短視地看待。據分析師估計,在這場電信業泡沫大破產慘劇中,破滅的市值高達兩萬億美元,面對這場浩劫,當初市場專家們以為電信業至少要十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元氣。但是,奇蹟一般,就在短短四、五年後,美國電信業似乎已經起死回生,讓電信市場回春的主要理由,就是寬頻應用的出現。

寬頻救市,電信復興
根據市調機構Insight Research報告,近年全球的電信業每年都成長10%,並可預期在2013年達到2.7兆美元的營收。
寬頻、iPod、Skype、YouTube、MySpace,種種創新的網路影音應用服務刺激了寬頻的需求,特別是VoIP、IPTV,正是高速寬頻可檀勝場之處。如Verizon在2004年開始就對東岸的100萬個家庭用戶提供寬頻電視服務(今年更對他們的FiOS Triple Play用戶贈送LCD 電視為號召),AT&T買下BellSouth也強化了IPTV業務,中華電信也加強推廣其MOD(大電視)業務。
美國Cable TV業者,也在過去數年來不斷尋求服務的創新,包括提出電話、數位電視、寬頻網路統包的Triple Play整合服務,美國有線電視用戶到現今約達7000萬用戶(台灣到今年十一月為止僅有426萬餘戶,普及率約62.08%)。
自2006年開始,電信業又開始成為證券行內活躍的投資標的,2007年,電信業的營收預計將創下720億美元的新高,打破1998年650億美元營收的紀錄。在證券交易所,電信股也回復為熱門標的。連帶的,小型服務供應商、通信設備供應商,都開始受到投資者的注目。
今日美國電信業的市值高達9000億美元,寬頻傳輸能力閒置率也降到30%。主要在於政府或企業對寬頻帶來的好處相當願意買單,光是企業用戶的網路開支就增加了20%。例如美國郵政總局就以寬頻來作安全維護:將每年2000億件的郵件掃描存檔、無線監控郵務車等。讓郵局變成Verizon和AT&T的大客戶。事實上,電信投資能帶動的經濟發展和收益大大超乎電力、公共建設甚至教育上的投資。高速寬頻可以帶動更全球化的交易,交易的背後則是百業和物流業的同步增長。
根據2007年AT&T公布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該公司淨利由去年同期的18億美元增長到了29億美元,增幅為61%。第二季度每股收益為0.47美元,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美分,營收則由一年前的158億美元攀昇到了295億美元,增長87%。

規模必勝:電信業大吹併購風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另一個讓電信業回春的原因,有一說是回歸「規模」。自2005年以來,各電信業者也進行了一連串令人目不暇給的兼併。2005年一月底,西南貝爾公司(SBC)以160億美元收購了百年「老電」AT&T,並且沿用AT&T的名號,雖然SBC正是當年從AT&T分出的「baby Bell」之一,然而AT&T的實質其實已經完全換新。
同年(2005年),Verizon併購全美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MCI,下半年Cingular收購了AT&T Wireless,2006年,朗訊(Lucent)和法國阿爾卡特(Alcatel)聯姻,Sprint併購了Nextel﹔讓Sprint-Nextel成為全美第三大無線電話公司,現今美國行動通訊市場上便由Verizon Wireless、Cingular、Sprint與T-Mobile四家為大,美國電信市場又回歸寡頭競爭局面。
而2006年新AT&T又以860億美元併購美國第三大電信業者貝爾南方公司(BellSouth),創下史上最大電信併購案,順便取得了Cingular的主控權,接收其5000多萬的行動用戶,Bell家族再聚首,重回電話、無線和網路市場霸主的寶座。
同樣的,在國際上也颳起合縱連橫風,2006年,Nokia和西門子的網路部門合併成Nokia-Siemens Networks﹔成為全球第三大網路設備商,和易利信、Lucent-Alcatel三足鼎立。日本第二大電信業KDDI和英國BT成立合資公司──Google也買下YouTube。在台灣,則有eBay和PCHome結合,新世紀資通入主數位聯合電信(Seednet),webs-tv買下蕃薯藤,Yahoo!奇摩併購無名小站等併購案。
雖然美國電信監督單位FCC(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為了避免托辣斯,而在1984年要求將AT&T一拆為八,為何今是昨非?FCC的放手,或許也是看到之前多頭競爭帶來的慘狀,不但交易費用沒有下降,也相對阻礙了技術的研發和規模效應,受到教訓後接連開放併購案的FCC,也證實了網路時代,走向「規模」的市場必勝哲學。

各項突飛猛進中的網路通訊服務和技術
同時,在一片榮景的背後,市場競爭也是相當殘酷的。Insight Research的報告也指出,未來業者需要在各方面的服務加碼,包括視訊電話、固網與行動整合服務(Fixed Mobile Convergence, FMC)、分享和下載服務(File Sharing/Downloading Services)、影音串流服務、定位服務和現有的基本服務。
此外,寬頻也加速了各項技術突飛猛進,如VoIP、WiFi、WiMax、 FMC、IMS(IP多媒體服務平台技術)、IPTV和串流媒體等,也加速了技術的創新,如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光纖上的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高密度分波多工器)和WDM(分波多工)。舉例來說,所謂的分波多工就是一種利用不同的光波波長,將多個光纖訊號合併在單一的光纖中傳送的光纖傳輸技術。而DWDM則是更高階的WDM。這技術有什麼好處呢?簡言之就是擴大現有光纖的容量,因此就能減少佈建、和傳輸途中電子訊號再生器的成本,簡言之,就是大幅降低網路費用。
目前光纖到桌面(OFTD)的成本,包括電信公司光纜佈線、再接到用戶的桌上,約是銅纜的乙太網路的三倍。因此在發展中國家或幅員有限的小國是否有大張旗鼓建置的必要,或者在可見的未來電信建置是否應該全面被光纖取代?其實是另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無庸置疑的是,光纖一定會成為未來的主流網路,因為高速寬頻正是一條無可擋的洪流,也是Next世代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建置。而這其實也需要更多的業者參與分攤共同建置,以免讓龍頭業者負擔過重,重蹈AT&T的前車之鑑。#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ello. This post is likeable, and your blog is very interesting, congratulations :-). I will add in my blogroll =). If possible gives a last there on my site, it is about the CresceNet, I hope you enjoy. The address is http://www.provedorcrescenet.com . A h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