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

全國唯一的Green Campus──明道管理學院 2007-8


文╱攝影:何珮琪

前言:為解決地球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全球都在開發綠色能源。私立明道管理學院,在沒有任何政府補助的情況下,就投入大量研究資源和人力研究永續能源,並以校園為實驗環境,從太陽能、風力發電、燃料電池動力車等等,打造出全國唯一的Green Campus(綠色校園)。


內文:
歷經45億年的地球,都維持良好的生態平衡,但在人類出現後,短短百萬年的使用下,馬上面臨了毀滅性的生態危機。全球氣溫升高,冰山溶解,海嘯天災頻傳,這都是歸因於人類近百年來過度使用地表下的石化能源,排放過多二氧化碳氣體所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致使太陽的熱能進入不易反射出去,致使全球地表的溫度上升,因此造成嚴重的溫室效應。
而如何解決這迫在眉睫的危機,就要靠綠色能源。不僅石油,天然氣、燃煤的燃燒,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中並不會循環化解,唯一能循環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的就是植物樹木,又被人類過度砍伐、或焚林闢地作為畜牧或農業使用,熱帶雨林正以一天減少一個足球場面積的速度在快速縮減中。
位於彰化的的明道管理學院,知名度並不高,因為它是一所相當年輕的學院,創設於2001年,今年八月就升格為「明道大學」。這所大學成立僅有六年,卻相當具有企圖心。校長汪大友本人純粹是出身望族的教育家,在中興大學任教時兼任台中的明道中學校長,2000年在彰化購下台糖的土地,便從零開始,一磚一瓦地建校規劃,成立明道管理學院。
因為本身為工程學者,汪校長對明道的教育重點也著眼在理工科系,尤其是材料科學和工程、資工等系所。
汪校長的指導學生,也是現在就教於明道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助理教授張奇龍表示,從創校之初,為發展明道的特色,搜尋了很久,加上能源議題的浮現,於是就決定以綠色科技作為明道大學的鑽研目標,希望能打造成全國唯一的「永續能源科技示範大學校園」。因此就以校園作為綠色科技實驗的環境,從太陽能發電、燃料電池動力車、風力發電、燃料電池船,都是理工科系師生跨系合作的研發成果,校園到處看得到綠色能源的應用。光是一套永續能源系統,主要用在體育館和游泳池,就耗資三億三千萬。
明道的計畫實現後,雖然得到各界好評,也曾有許多媒體採訪,卻並沒有得到來自官方的任何補助,完全是以明道自有經費挹注,令人相當感佩校長的理想性和堅持。

綠色校園,善用南台灣太陽能
走進明道的校園,就能感受到明道建校的用心。從大門口的警衛室開始,這裡的用電就是從屋頂的太陽能電板而來。
校區的設計是由同一位建築師──汪校長的胞妹所規劃設計,因此非常一致協調,絲毫沒有許多經費過剩的國立大學過度人工、新舊建築各自為政的缺點。有如巨型公園般的校地,每棟校舍都具有清新明亮的風格,人工湖中停放著一艘太陽能與內燃機的雙動力船,校園內行駛的校區巴士也是燃料電池動力車。到處可見的植林未來就會成長為高大的樹蔭。
經過教授宿舍的優雅小木屋社區,就像來到歐洲的度假勝地。未來這群教授宿舍區,一棟四戶的小木屋屋頂上,就要全部舖上太陽能電板,輔助以風力發電,期望能盡量提供社區大部分的用電。希望2007年年底以前可以完成。但以這些環保電力還不足以供應全體24戶的使用,因此還是需要部分台電的供電。
在精緻農業系的溫室中,還栽植有「風傾草」(switch grass),這種草可以提煉生質燃料的乙醇酒精,乙醇酒精可以替代石油做為車輛的能源,也可以再生成氫氣作為燃料電池(fuel cell)使用的氫氣。
而體育館內的溫水游泳池,則是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來加熱,從屋頂鋪設太陽能集熱器來加熱水溫,並在熱水保溫筒外包覆保溫材質。這套太陽能集熱器必須在五樓的體育館屋頂施作,共花費六個多月才完工,在業界來參觀過後,目前已經和中華電線電纜公司進行產學合作,將在未來發展環保綠建築。


永續能源的多重使用,多管齊下
明道的永續能源計畫雖然只有短短數年,但是因為得到校方的全力支持,因此發展的非常快速。目前在校內主要進行的有以下幾種,都已經整合,將各種再生能源作良好的儲存交互使用,如風力發電的電能可以分解水來提供純氫或純氧,來作為氫能車使用,
1. 太陽能(Solar Energy):
太陽能和風力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不具污染性,彰化縣又是台灣日照最多的區域,南台灣豐沛的太陽能,就這樣在明道大學無處不在地被利用著,轉化為無污染的能源。據估算,使用太陽能將可節省七成的電費。太陽能板本身是以多晶矽為主,可以使用十五年左右。
張奇龍表示,台灣在氫能動力或太陽能的研究上落後國外十幾年,明道的研究團隊幾乎是在從零開始的過程中獨立摸索出來,技術上雖然不是很艱難,但是目前成本仍舊昂貴。也是最大的瓶頸。
2. 水電解能源:
目前台灣在研究燃料電池、氫能的產氫製氫、甚至兩輪氫能車的單位很多,但是研發四輪氫能車的只有明道大學。燃料電池的發電原理就是以水電解出氫離子,穿透電解質,跟氧氣反應,又變成水,水就能再次電解產生氫。因為只有水的循環,因此不會產生任何污染。
明道在2003年就研發出全國第一台氫能車MHV-1,使用的是燃料電池,因為電解水的裝置比較佔位置,因此氫能車直接以氫氣瓶輸出氫氣,進入燃料電池經過觸媒轉化,而產生電力,帶動馬達。因為氫氣本身的取得非常容易且便宜,由水就可以分解得出氫氣和氧氣,甚至用生質作物也可以提煉出氫氣。在氫氣轉化的過程中也沒有污染和噪音,一瓶3000 CC的氫氣就可以讓電動車行駛10公里。這第一代氫能車只是單純使用一台高爾夫球車作為底座,為了讓車子能有足夠的動力行駛,而沒有頂蓋,也只限於四人座。這台氫能車,還曾經在彰化的花卉展覽中被用來作為總統座車,並遠道到台北車站K Mall廣場前展示行駛。在2004年也曾發表於燃料電池的國際研討會上,獲得許多迴響。
經過不斷改良後,2007年已經研發出第四代的氫能車,不僅改良了車體外型,採用更輕的材質作車體,並加上行車資料系統,車速可達時速40公里,「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完成一台燃料電池巴士,」張奇龍說。
未來還計畫製作成無人操控運輸車,使用電腦自主(autonomous)操控,應用類神經網路學習法的多層感知器理論。只要配合GPS衛星導航,將校類的地圖定位出來,就能執行無人操作的任務。
雖然開發過程的經費龐大,所幸這套技術,目前已經有廠商願意合作,大量投資生產。
3. 風力發電(Wind Power):
風力發電也是明道的研發重點。台灣缺乏天然資源,發電燃料九成仰賴進口,近年也引進歐美常見的風力發電系統,就像在澎湖、曠野郊區常見到的大型水平風車。不僅可以提供小型社區的獨立供電,提供社區照明,也有如景觀地標,非常適合台灣的地理環境。
明道大學在2005年也開始規劃50W以下的小型風力發電系統,並聘請日本東海大學關和市教授來客座指導,設立「直線翼垂直水平軸」型的風力發電系統。
這垂直的風力發電系統比水平風車更優秀的特點,就是無論風從任何方向來,都可以受風,並加以利用,因此只要有2米╱秒的風速就能旋轉發電。不像水平式風力發電機只能接受固定方向的風力才能啟動。並且風力發電噪音很小,因此可以裝設在住宅區之中,甚至大樓頂樓。在明道的管理大樓頂樓就設立了一個小型的風力裝置和太陽能電板,和一台迷你的氣象偵測器。


綠色能源的發展瓶頸
太陽能、氫能車雖然有諸多好處,為何目前還不能普及?
張奇龍表示,產生1K瓦電力的太陽能板,約需要30萬台幣的造價。一個家庭一天約使用5K瓦左右,因此要符合一天的用量至少要投入150萬的一次性裝設成本。目前太陽能板將吸收的能量轉換成電力,發電效率只有15%,而燃料電池的效率約是30%,所以能有較足夠的電力。
至於在氫能車上,除了交通上要有足夠多的加氫站之外,氫氣容易自燃,因此氫氣瓶本身也具有危險性。氫氣的儲存也是問題,一般鋼瓶有壓力限制,並且隨時間有脆化的疑慮,因此如何去開發出更輕、堅固的材料來儲氫,也是未來技術上要持續改進的。此外,燃料電池中執行觸媒層皆使用白金等稀有金屬或貴金屬,一個5K瓦的電池,成本甚至需要七、八十萬台幣,其成本甚至比太陽能電板還要昂貴,因此離商業化量產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是氫能仍舊比太陽能來得方便,張奇龍補充,並且氫能車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國外氫能車的時速甚至可以達到一百公里以上。
雖然目前裝設太陽能電板或許不符合經濟效益,在歐美日都是以國家提供民宅大部分的補助,用意就是有前瞻性的因應未來能源短缺的危機,未來如果發電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產量達到一個經濟規模,其實要讓替代能源普及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只是當石油短缺已經成既定事實,《京都議定書》中也要求與會各國在2008年到2012年之間,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到一半。台灣的因應政策是什麼?替代能源方案是什麼?或許也需要更積極地確定了。

1 則留言:

Becky 提到...

這也是刊登於經濟部"數位家庭"專刊2007年8月號, 跑到偏遠的彰化的明道, 很值得. 替代能源會是未來越來越熱的題材. 數位家庭沒有專屬的webpage, 因此上面很多好文章即使在網路上都付之闕如. 名為數位卻沒有數位儲存? 令人費解的一件事.